2015年9月1日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典在天安门广场拉开帷幕。湛蓝的天际,空中护旗编队拉出的七彩烟带幻化成一道彩虹,阅兵现场三军仪仗队的口号声和民众的欢呼声汇成一片,直冲霄汉。优良的空气质量伴随阅兵全程要感谢在京津冀及周边七省区严格执行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北京市机动车单双号限行;10000多家工业企业停、限产等。这些措施确保了阅兵庆典期间的优质空气质量,也证明只要肯投入、有正确的方法,危及中国不少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是完全可控并可以得到最终解决的。

“阅兵蓝”到“天天蓝”有多远?

阅兵开始前数周首都人民就开始享受蓝天和清洁的空气,然而比“阅兵蓝”更受期待的是“天天蓝”,这需要相关主管部门拿出更可持续的治霾措施和投入。

追根溯源,中国大部分省区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后的废气,而化石燃料消耗的三大领域——工业、交通和建筑大约各占总能耗的1/3。正如阅兵庆典期间施行的大部分措施都针对工业和交通领域,在日常的空气治理方案中,建筑能耗和排放问题也应得到高度重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用于供热和供冷的建筑能耗逐年递增。对于冬季供暖的北方城市而言,传统的城市供暖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建筑能耗和排放问题尤为突出。仅2003至2012十年间,中国供热总面积增长230%,供热总耗碳量增长260%,单位面积供热耗碳量平稳上升。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很多南方省区的居民也开始安装冬季供暖设施,这势必导致冬季供暖能耗在全国范围内的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改善民生与环境保护真的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无独有偶,位于高纬度北欧地区的丹麦也曾面临类似的难题。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丹麦供热面积增长148%,而供热总耗碳量下降30%,单位面积供热耗碳量在30年间减少超过50%。一份发布于今年2月的联合国调研报告揭示了“天天蓝”“丹麦绿色童话”背后的秘密——现代区域能源系统。这份名为《城市区域能源》的报告指出:到2050年,区域能源系统转型将贡献全球减排目标的60%,节省一次能源消耗达50%。今天广泛采用的第四代区域能源系统已将可利用的热源温度从第一代的200°C降低到50-60°C,更广泛的热源被纳入区域能源系统,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化石能源,也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只要建立一条贯穿城市的传输管线,将供热和用热单位并网,即可实现高能效的集中供热及制冷。在丹麦哥本哈根,现代区域能源系统转型帮助城市减排50%,能耗降低30%。在推行“零碳项目”的另一个丹麦城市——森讷堡,以现代区域能源系统为核心的行动方案帮助城市实现到2015年减排25%的目标。这两个城市已同时作为“示范城市”入选联合国《城市区域能源》报告。令人鼓舞的是,辽宁省鞍山市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入选的城市,在区域能源系统转型中走在了中国城市的最前列。作为上述城市区域能源系统转型的重要合作伙伴,丹佛斯正在帮助全世界的城市解决发展扩张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中国长春、济南、青岛、保定、本溪和秦皇岛等城市,区域能源系统转型正在进行或计划实施。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中国城市区域能源系统转型成功,“天天蓝”替代“阅兵蓝”并非遥不可及。

中国拥有重塑“天天蓝”的“后发优势”

30多年前的中国经济水平相对落后,通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理念,中国经济实现腾飞。而今天,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的时候,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提出:在环境治理领域,我们也拥有“后发优势”。学习“先发者们”的优秀经验,完善自身发展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而今天,中国的政商领袖们正将这种学习精神应用在环境治理领域:综合利用政策引导、公私合作、技术创新和全民教育等方式方法,加强在关键领域的大力投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环境治理的科学发展之路。

今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作为能效管理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我们对中国提出的这一目标充满信心,也因此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更加看好。文件中提到的这个核心目标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提高能效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手段。中国自古就有“开源”和“节流”的说法。如果说发展新能源是“开源”,那么提高能效就是“节流”。当今世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而提高能效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已经成熟并成功应用于世界各地。要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选择技术成熟的“节流”无疑是明智之选。

选择“节流”绝不意味着放弃“开源”。从长期看,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是社会发展趋势,但短期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更多的投资和时间成本。选择能效技术能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和环境治理成果,同时为开发新能源创造条件,以此构成良性循环。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中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食品供应、能源安全和气候等问题,丹佛斯的能效技术和解决方案可实现更快见效的环境治理效果,并帮助中国实现创新转型。

从“APEC蓝”到“阅兵蓝”,北京乃至全国民众已经看到环境治理的好处和可能,并由衷希望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我们相信拥有“后发优势”的中国必能如以往30多年实现“经济奇迹”一般,带给世界一个可持续的“环境奇迹”。

转载自世界环境

关闭

你的文件将被发送至:

© DANFOSS 2024